close

其實往往撐下去的理由只有一個,就是你對世界抱有的信念。

而當信念被考驗或是被重重打擊時,能夠「放下」信念將可能成為另一個突破口。

有時候工作在外,回家這件事變得很珍貴,但又有點惆悵。

我思考著來到台東的理由,其實就是想對人生理出一個頭緒之外,

也想了解什麼東西對自己是重要的,或是我需要的是什麼。

我是因為想討好一個人而做出這事情?還是我喜愛這件事情、這個人的本質?

這是我尋找自己的開頭。

不過閱讀總能打破我的思維。

最近看微笑雪莉的視頻,他在介紹一本書〈臣服實驗〉的作者。

裡面提到一個有趣的故事,「作者在練習冥想時,有其他學生想同他一起做,他起初覺得被打擾,但最後決定臣服於這件事情,接受其他人一起參與這個活動」。最後,成立了一個很大的冥想場所,大家聚在一起成長與提升能量。

他不將所有偏好帶入日常,跳脫單純的「感受」,反而讓生活有異想不到的改變。

試問螢幕前的大家,是否有時候在做任何事情之前,你的「感受」已經將事情定義成「好」或「壞」呢?

而不是真正去體驗它。

BY THE WAY

「偏見」,我認為也是由某個狹隘的視角去感受之後的產物。

像是〈戀戀銅鑼燒〉的德江是75歲的婆婆,十幾歲時罹患漢生病(以往被稱為痲瘋病),因為當時醫藥不發達,

因此有些患者因為這個慢性病不得不截肢,輕微症狀者則會有鼻子塌陷或是手部扭曲的狀態,

但現在醫療資源豐富,漢生病是可以被治癒的(會有早期病狀,主要是皮膚還有患處的感受),是一種不容易傳染的疾病,但不知情的人們會翻翻舊書,帶著偏見去傷害這些朋友。

裡面有一幕撼動到我內心某個角落,女學生翻著漢生病的書籍,嘴裡唸到:「我們也想在有陽光的地方生活。」

這是多麼基本的請求啊!曾經被遺忘在角落的他們抱著這個簡單的希望。

當時是日本戰後時期,罹患漢生病的人會被隔離在某個地方,所有衣物與回憶物品會被全數燒掉。

每每知道這世界更多的事情時,我的偏見與固執會被軟化,等到我離開世間的那一刻,也許什麼都沒有,什麼想法也沒有,都很好。

這個東西一定要我喜歡才會有價值嗎?

相信不會是這樣的!niko-photos-tGTVxeOr_Rs-unsplash.jpg

圖片來源:unsplash-NIKO PHOTOS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酷蛋 的頭像
    酷蛋

    酷蛋的部落格

    酷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