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我喜歡寫「家」的人。

對家的感受,需要有很深層的意義才能說出來?phil-hearing-cylPETXS7is-unsplash.jpg

什麼樣的陳述是「矯揉造作」或是「無病呻吟」?

寫「家」的人,是把自已受壓迫的神經進行微創手術,或是帶著家人一起動手術。

過程會將骨刺或凸出椎間盤取出,並施行神經減壓的動作。

親人之間,只要關係存續,任何一個衝突都需要智慧與諒解,否則很容易形成「傷口」。

即使做的很好的「爸爸」、「媽媽」或是「孩子」,都可能被挑剔。

因為這世界有「比較」這個行為。

加上,每個人對於他人的存在都只有片面的想法,我們善於完形他人的樣子,而不是知道別人的樣子。

我有時候也會如此,但同時另一個自己又看到這份「狹隘」。

存在者唯有讓他人看到自己存在的方式與行為時,觀眾才會有「原來如此,他是這樣子的人,他是這樣展現他自己」!

否則觀眾的想法就只是觀眾的想法,無法呈現出他人的真實模樣。

所以,某位家人讓你不如意時,先不要太快下定論,如果數年後的你體會到家人給的是「自在」與「選擇」,

你就會懊悔自己數落家人不夠關心你的前途。

小時候,我的想法與感受被父母定論為「無病呻吟」,我無法在身為孩子的時候獲得適時的認同。

等到長大後,我才發現父母也未曾從上一代獲得過認同,只有被要求孝順跟乖乖做事。

也許你想的是,「他們算什麼大人?」你只是一個小孩,是那麼、那麼的需要他們。

那我只能給你一個建議,因為我的方法不多。

「接下來的每一天都讓自己好好長大!如果大人不喜歡你哭泣的聲音,你可以哭給大海、蝴蝶或是樹葉聽。」

你要學習認同自己,你就是自己的老大。

「請你幫我好好照顧你自己!」

給是小孩的你。

給還在照顧內在小孩的你。

圖片來源:PHIL HEARING拍攝(UNSPLASH)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酷蛋 的頭像
    酷蛋

    酷蛋的部落格

    酷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