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發現自己對於無法掌控的人際關係會有直接想放棄的念頭,是在害怕什麼?
所謂讓關係有更多可能性,是一個敞開的概念,讓所有人是按照他們的想法真實活在我眼前,而非是我「允許的」。
非黑即白的分類是天性使然,還是後天的不安全感塑造而成,我無法詳細的區分它們的比例。
當我聽到一位朋友說可以照顧我,剛開始是歡喜的,不一會兒想著他是我的誰?為何要照顧我?
區分角色的責任和義務彷彿是大腦的自動分類,他可以純然做我的朋友就可以照看我?這是懷疑也是些許的不安。
如果某一天他不再是我的朋友,我會想要忘記他曾說的承諾。
小時候的原生家庭沒對我說過類似的話,因此我有點受寵若驚。
在母親面前受傷喊疼會被罵,但我還是故意喊疼,我自始自終認為感受是屬於我,即使被壓迫後的不安全感多少孳生於內心,無所謂。
長大後,父母親的轉變,他們開始希望我表達真實的自己,我是選擇性表達,畢竟一個人想坦白多少決定權在於自身。
把所有不確定因素掃除後,我的窟窿就能被填平嗎?其實我也無法回答。
只是情緒敏感帶剛好就是在親密關係裡,容易被拉扯、帶動,所以我變得更小心翼翼。
但總覺得是時候改變一些思維,讓活水注入,才能達到真正的循環。
例如:將讓你感到安全的元素加入本來的情境,與本身不確定元素綜合後,會產生新的局面。
其實,獨立與努力是增強自身安全感的元素,當你把別人給你的幫助還一些回去時,其實會換回更多力量。
圖片來源:unsplash ISWANTO ARIF拍攝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